商周更替之時,他們用古琴記錄了一個朝代的覆滅
本篇為歷代琴人錄第三期,著重介紹商周(西周)時期部分著名琴人,分別為微子、箕子、周太王、姜子牙、周文王、伯夷、叔齊七人。(二手中古鋼琴調音維修理保養_新北.台北.桃園.北部)
微 子
微子,子姓,宋氏,名啟,後世稱微子、微子啟、宋微子。今河南商丘人。是宋國開國國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商紂王帝辛的長兄。
微子因見商代將亡,多次親諫帝辛,見「紂終不可諫」,便與太師箕子、少師比干商量。箕子認為「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遂出走。微子持祭器造訪武王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向武王說明自己遠離帝辛的情況。周武王很受感動,乃釋其縛,「復其位如故」,仍為卿士。周公東征平「三監」后,以他代替武庚奉守商祀,封於宋(今河南商丘),為宋國第一代國君。
《琴史》:「嘗作《傷殷操》,蓋見其暴亂以至於顛隮,所以寓哀於絲桐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微子曾經做了《傷殷操》,也許是見紂王暴亂而致社稷衰危,所以做歌哀嘆。
箕 子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貴族,是商紂王的叔父,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官太師,因其封地與箕,故稱箕子,他與微子、比干齊名,史稱「殷末三賢」。(孔子曰:「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
帝紂開始使用象牙筷子時,箕子嘆息道:「他使用了象牙筷子,就必然要使用玉杯;使用了玉杯,就必然想要遠方的奇珍異寶,來供自己享用。於是又要開始追求車馬宮室的奢華,國家將不可振興了。」
帝紂淫佚無度,箕子進諫,帝紂不聽。有人說:「可以離去了。」箕子說:「做人臣的勸諫君王,因為君王不聽就離開,這是彰揚君王的過失,讓自己取悅於百姓,我不忍心這樣做。」箕子於是披散頭髮,假裝癲狂,去做奴隸。從此隱居起來,通過彈琴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懣,所以他流傳下來的曲子叫《箕子操》(又名《箕子吟》。)
《古今樂錄》曰:「紂時,箕子佯狂,痛宗廟之為墟,乃作此歌,後傳以為操。」
《琴集》曰:「《箕子吟》,箕子自作也。」
周 太 王
周太王,姓姬,名亶,又稱古公亶父、或古公亶甫,周朝之先祖。周滅商朝后,認為「王氣」始於亶父,故追尊為太王。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歴。仲雍的一些子孫入海,有一些觀點認為是邪馬台國倭人的始祖,但並沒有獲歷史學界廣泛接受。中岩圓月與林羅山也認為神武天皇是他後人。
《琴操》:「《岐山操》者,周太王之所作也。」
《琴史》:「太王於是作岐山之操,蓋以思積累之艱難而悼戎狄之猾也。韓退之謂岐山操為周公之作,然據琴操雲『太王自傷德劣不能化,為夷狄之所侵,喟然歎息,援琴而鼓之』,則宜為太王自作也。」
姜 子 牙
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漢族,生於公元前1156,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后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摘自「國學寶典」《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百衲本
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到齊國為諸侯。故姜子牙亦為古代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由於他在歷史上的貢獻卓越,在歷代典籍中,都對他的歷史地位加以公認。由於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姜子牙為本家人物,故其被尊為「百家宗師」。
另外,姜子牙也是一位琴家,並有琴曲作品《渭濱吟》存世。《渭濱吟》是寫姜子牙年八十而垂釣於渭濱,以待天下之清。後文王夜夢飛熊,躬自田獵,於渭濱得見姜子牙。這就是「姜太公釣魚」的故事。文王、武王皆依姜尚之謀,方得開創天下。
周 文 王
周文王(公元前十一世紀)名姬昌。商末時,文王為西伯,是西方諸侯之長,而周人後謚其為周文王。他在位50年,以岐山為根據地,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並倚仗姜子牙的治國方略,為滅商興周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使得「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文王本人亦為琴家,上古之琴,本為五弦,而至周時,文王、武王復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漢代《樂志論》記載,即「五弦作於虞舜,七弦作於周文武,此琴制之古者也。」清朝,在李光地所撰的《朱子禮纂》中,也載明「堯使無句作琴,五弦非作於舜,舜嘗彈之以歌南風而已,傳以周文、武,加二弦。」
並且,文王還作有琴曲作品《古風操》、《思舜操》、《拘幽操》、《文王操》。
《古風操》是文王追太古淳風所作之曲,所謂「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無能名焉」。
《思舜操》是文王於歧山,思念虞舜之德,好問好察,任賢使能,於是付之於琴音,作此琴曲。
《拘幽操》是文王被紂王囚於羑里時所作,表達其憂愁悲嘆之心。
《文王操》是文王所作名曲。是時紂王無道,天下皆服於文王。文王以為亂極則將治,思賢以圖王化,故作此曲。
註:據《史記》和《韓詩外傳》記載,孔子曾向春秋時期著名樂師師襄學琴,所學之曲正是《文王操》。
伯 夷 叔 齊
伯夷和叔齊分別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史記·伯夷列傳》中所述:「伯夷 、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也。」二人品德高尚,主要事迹都被記錄在《史記·伯夷列傳》里,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人物,管子曾說:“故伯夷、叔齊非於死之日而後有名也,其前行多修矣。”,孔子評價其為:”古之賢人也。”,孟子也稱其為:“聖之清者也。”
二人的一生十分坎坷,很多經典成語就來自於他們的經歷,他們雖出生於帝王家庭,但在父親死後,各自為了心中大義,「互讓君位」,並隨後開啟了流浪生活,之後投奔西周,遇到周武王「叩馬諫伐」,不認同這位君主,最後「相攜而隱,不食周栗」,雙雙餓死於首陽山。
相傳,伯夷善於彈琴,創作了古琴曲《伯夷操》,後人把《伯夷操》與周文王創作的古琴曲《文王操》,並稱為「往聖之遺韻」。桓譚的《新論》曰:「琴有《伯夷》之操。夫遭遇異時,窮則獨善其身,故謂之『操』。」
上古琴人多不可考,散見於各種文獻記載,但也可見古琴傳統文化由來已久,源遠流長。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创文章,作者:二手中古鋼琴調音維修,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cenpiano.com/5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