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人往事 _ 吳兆基:將氣功和古琴相結合的古琴大師

小 傳

琴人往事 _ 吳兆基:將氣功和古琴相結合的古琴大師

吳兆基,字湘泉,湖南漢壽人。1912年隨家遷居蘇州。7歲能拉二胡、吹笛簫、彈風琴。1920年起從父吳蘭蓀學琴,得《慨古吟》《良宵引》《鷗鷺忘機》《平沙落雁》《陽春》《石上流泉》諸曲。16歲從吳浸陽學《普庵咒》《漁歌》《瀟湘水雲》抗戰期間打譜《陽關三疊》《秋塞吟》《胡笳十八拍》,抗戰勝利后打譜《漁樵問答》。古琴普查時錄有《良宵引》《鷗鷺忘機》《陽關三疊》《漁歌》《瀟湘水雲》五曲,參加第二、第三次打譜會。20世紀80年代應邀前往義大利、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台灣等地演奏古琴。(二手中古鋼琴推薦_新北.台北.桃園.北部)

1986年發起成立吳門琴社。20世紀50年代創作琴曲《田園操》。1989、1993年雨果錄製兩輯激光唱片《吳門琴韻》。主張太極氣功與古琴結合。1931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數學系,1949年後任教蘇州市第一中學,並任蘇州市中學數學中心教研組副組長。1956年調任江蘇師範學院數學系。

——內容摘自《絕響》(二手中古鋼琴調音維修理保養_新北.台北.桃園.北部)

意義非凡的古琴之路

吳兆基長在一個音樂家庭,父親善鼓琴,母親愛吹簫,故自幼深受音樂熏陶,七歲時就能拉二胡、吹笛簫,彈風琴。十三歲時從父學習古琴指法和第一首琴曲《慨古引》。其父吳蘭蓀以熟派風格著稱,是今虞等社發起人之一。一九二一年吳兆基隨父往上海參加由周夢坡先生主持召開的晨風廬全國性琴會,各地著名年家紛紛與會,有德高望重的九嶷派古琴大師楊時百,諸城深傳人、梅庵派創始人王燕卿等。

吳兆基有機會得聆全國眾多古琴高手彈奏名曲;其中又獨衷吳浸陽操縵《瀟湘》、《漁歌》。吳浸陽,字觀月,號純白,四川洪都人,長期往來蘇、滬、杭一帶。琴藝瀟洒靈話,兼有蜀,熟兩派之長。吳兆基懷著敬慕的心情,幾經周折,終得師事。於十六歲時得授《漁歌》,十七歲時得授《瀟湘》。一九二五年前後,吳浸陽在滬覓得大量明代優良木材,設計監造了六十四張古琴,以八八六十四卦命名。后吳兆基得其中二張,是表舅母熊淑婉贈於一九七三年,后其一轉贈胞弟兆奇。熊女士與先生出自同一師門。

三十年代,蘇州琴會雅集盛極一時,查阜西會同吳門李子昭,周冠九,彭祉卿。吳蘭蓀、王壽鶴,庄劍丞諸琴家發起創立今虞琴社。於一九三六年初春遍邀各地琴友會於蘇州怡園坡仙琴館,召開琴社成立大會。吳兆基亦在與會之列。此後今虞琴社在蘇州舉行月集計十二次,父蘭蓀先生均到會。其時兄長兆新、大妹兆和、二妹兆琳、三妹兆瑜、小弟兆奇都承家學善琴。二、三妹常隨父出席琴會月集;尤以三妹兆瑜聰穎過人,能詩善畫,年二十許,琴學已有所成。

琴人往事 _ 吳兆基:將氣功和古琴相結合的古琴大師

抗戰前夕,吳兆基操琴曲九首,其中《慨古引》、《良宵》、《鷗鷺忘機》、《平沙落雁》、《陽春》、《石上流泉》從父學;《普庵咒》、《漁歌》、《瀟湘水雲》從師學。三十歲后,在不同年代里先生進行了打譜研習,有《陽關三疊》、《秋塞吟》、《胡笳十八拍》、《漁樵問答》諸曲。

抗戰期間,吳兆基目睹國家危殆,百姓流離失所,處於水深火熱中。這是他音樂藝術發生變化和提高的時期。一九三五年,大哥全家去廣州,二舅全家北行,眼看國土淪喪,親人離散,不由萌發思念之情,於是打譜第一首琴曲《陽關》。

那時吳兆基對歐洲古典音樂也相當愛好,一次偶然機會,聽到收音機里播放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痛感祖國大好河山破碎,惡運在向國家、民族、個人襲來。在百感交集中,吳兆基打譜第二首琴曲《秋塞吟》,並對該曲有不盡同於《五知齋琴譜》的解釋。

吳兆基設想《秋塞吟》作者是一位失意文人,此曲描寫了作者自身的坎坷遭遇,可稱是古琴曲中的「命運交響曲」,故又名《搔首問天》。一九四五年春,德國法西斯宜告投降,抗戰勝利在望,猶同文姬思漢轉為歸漢。吳兆基始打譜《胡笳十八拍》時年三十八。抗戰勝利,群情歡騰,促使吳兆基打譜《漁樵問答》。

氣功和古琴相結合

操縵、研習古琴乃吳兆基平生所願,太極拳氣功亦乃吳兆基平生所好,並且兩者相輔相成。吳兆基自少愛好武術,二十歲時從陳微明習楊式太極拳。陳是楊式大架太極拳創始人楊澄浦的入室弟子,曾在上海設立致柔拳社,傳授太極拳,名滿江南。一年後,吳兆基又拜北方太極聖手李香遠為師。李是武式太極拳傳人郝為真的入室弟子,與孫祿堂郝月如同門。其後吳兆基也參加致柔拳社蘇州分社活動。

吳兆基練拳數十年如一日,從學者甚眾。先生經名師傳授后,加上自己一生研習探索,將太極拳與氣功相結合,自創「歸真太極拳」、「三元氣功」。便於後人練習,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琴人往事 _ 吳兆基:將氣功和古琴相結合的古琴大師

吳氏歸真太極功

吳兆基另一個有意義的研究,並經數十年的實踐,就是把太極拳氣功與古琴操縵密切聯繫。吳兆基常說「以身引氣,以氣運身」,達到精、氣、神三者統一。這不是說學琴的要懂氣功,或也要學太極拳。而是在掌握操琴的基本技能后,在操縵中不同程度上不自覺地做氣功,通過「氣」進入意境。不少人聽吳兆基的古琴曲都感覺到樂曲中「有氣有意」。吳兆基平時教授古琴,要求學生們注意正確彈奏姿態。

其基本要點是,端坐凝神,上身脊樑中正;頭容正直,不仰不俯;兩腿兩足均成平行,相距尺許;全身放鬆,虛靈頂勁,微微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兩臂隱含綳勁;順腕。這些要點同練太極拳的一些要點是一致的。總的要領是使「氣」遍布全身,暢通無阻,避免停滯,以便貫氣於指。在參加幾次全國性古琴會議后,吳兆基指出,一些琴人彈琴的婆勢不對,違背端坐凝神的原則,這就很難使操縵提高到出神人化的境界。還有一個通病是坐腕。即手掌背與下手臂間在腕關節處的角度小於一百五十度時,稱坐腕;在一百八十度左右時,謂之順腕。順腕有利於貫氣達指,坐腕則使勁氣停滯於腕間。

琴人往事 _ 吳兆基:將氣功和古琴相結合的古琴大師

吳兆基強調彈琴時要「松」、「靜」,用力使勁一定要出於自然。所謂「彈欲斷弦,按欲人木」,不是生硬地用指力、腕力或臂力。而是要取正確坐勢后,自然地運發腰勁,克服三停,使勁自腰部直達手指。同時由於舒展了經絡,氣也就會逐漸發動起來。以勁、氣運行操縵,有助於藝術境界升華。

彈琴時左手在移動中,手指取松,也就是「虛」;當運行到徽位時,手指取緊,也就是「實」。虛實相間,輕重、緩急有致,跌宕起伏,才能充分表達樂曲的主題旋律。在松、靜中,右手指法方能自然發揮,避免軟弱無力或火氣過盛,達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的境界。

在琴學有一定基礎后,吳兆基要求學生能掌握「意領心,心領指,指、心、意三者統一」的方法。具有一定水平的操縵,不僅是琴人同知音欣賞樂曲過程,而且自然而然地在「練精化氣,練氣化神」,成為良好的修身養心之道。這時,琴人和知音的身、氣、意三者達到統一,進人高度的理想境地。吳兆基曾撰文《太極拳與古琴》,發表於《中國音樂》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后在香港《音響技術》一九八九年第六期上轉載。

參考文獻:《吳門琴譜》——

《古琴大師吳兆基操縵八十春事略》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创文章,作者:投稿用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cenpiano.com/5140.html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