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博:用樂聲致敬時代楷模

楊一博:用樂聲致敬時代楷模

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劇照

經過精心創作打磨,2021年8月6日,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在全國各大院線與觀眾見面。影片由峨眉電影製片廠導演范元執導、楊一博作曲,自上映以來,受到觀眾熱烈反響和業內人士高度好評。日前,在第三十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獎中,該片獲得最佳音樂獎等四項提名。影片根據焦裕祿二女兒焦守雲的回憶口述改編,以溫情的視角來回望焦裕祿的一生,其中的電影音樂也是在這樣一種質樸細膩的拍攝基調下,以「溫情」表達為主線,用當代人的角度來解讀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人格光彩和精神力量。(二手中古鋼琴推薦_新北.台北.桃園.北部)

楊一博作為當今國內較為活躍的青年作曲家,近年來在交響樂、民族管弦樂、舞劇音樂、原創歌曲等不同領域的創作中佳作頻出。雖然楊一博在以往的創作中涉及主旋律題材的作品並不少,但此次為《我的父親焦裕祿》創作電影音樂極具挑戰性。1990年,在王冀邢導演的電影《焦裕祿》中,著名作曲家呂其明創作的具有河南小調韻味的主題曲《大實話》深入人心。如何區別於經典,讓音樂更貼近當代人的審美情趣,進而拉近觀眾與歷史人物的距離,這是此次創作中的一重挑戰。《我的父親焦裕祿》的故事情節中沒有反派人物,也沒有善與惡的強烈衝突,那麼如何用音樂語言更好地推動情節發展,激發出更深層的情感共鳴,進而營造和渲染主線人物的立體性,這是又一重挑戰。據此,作曲家需要具備豐富的創作經驗和精巧的創作構思,使音樂成為影片中重要的敘事元素之一,有效地助推情節發展。

在這部影片的音樂中,楊一博沒有選擇空靈飄逸的音樂表達,更沒有運用電子音樂編曲的技術音響來渲染,而是用很紮實的管弦樂隊寫法營造音樂的戲劇性發展和對人性本身的挖掘。雖然是為電影配樂,但是他堅持運用大型的三管編製管弦樂隊,通過管弦樂隊在主題旋律的發展、縱向和聲的色彩變化、交響化的音色處理等方面的多樣性來實現不同主題音樂的情感需求。在對每一段音樂的創作中,作曲家運用純器樂作品中常用的創作手法,通過對主題動機的有效發展形成整部影片音樂的向心力。「焦裕祿主題」是整部影片音樂中的核心主題。為了表現片中焦裕祿在洛陽、蘭考和山東老家的地方情緣,作曲家在「焦裕祿主題」的創作中融入了民間音樂素材,但與1990年版電影配樂中的《大實話》不同,作曲家沒有選取具體的地方民歌作為素材,而是提取了河南民間音樂中四度跳進的旋律特點和山東民間音樂中圍繞主屬音跳進的旋律特點來創作,並將「焦裕祿主題」旋律作為動機素材以不同的方式貫穿在影片配樂中,發展創作出「初到蘭考」「燈下交心」「跪別」等26段音樂,這讓整部影片的音樂暗含著一種清淡雅緻的民間音樂韻味。(二手中古鋼琴調音維修理保養_新北.台北.桃園.北部)

如果說以西方交響樂和中國民間音樂相融合的主題音樂,是作曲家對焦裕祿作為父親、愛人、兒子和人民幹部的多重形象的深情刻畫,那麼,在影片結尾處以流行音樂風格和通俗唱法的女聲來呈現一首相對獨立的歌曲《我的父親》更是影片的點題之作。主題曲中以一個女兒的口吻深切地呼喚父親,像是一個鄰家女孩對自己父親的回憶與思念,新生代歌手鄧婷丹輕聲柔情的演繹更加觸動觀眾的心。這種在音樂風格上對比的巧妙構思,以更加大眾化的流行音樂風格來展現當代人對偉大時代楷模人物的緬懷,瞬間拉近了觀眾與焦裕祿和焦裕祿所在的年代的距離。

與純器樂音樂相比,電影音樂要將純音樂的形式轉化成電影視聽手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的父親焦裕祿》中,作曲家運用同步一致和對比反差等方式使電影音樂與畫面高度融為一體,在精準地把握影片內涵的同時,又保持音樂相對的獨立完整性。如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跪別」一幕,焦裕祿在感知自己病重后,回山東老家看望自己的老母親,臨行與母親分別時的配樂是以小提琴煽情的獨奏與弦樂音色襯托,在焦裕祿朝著背對自己的老母親跪別的這一刻,音樂疊入銅管音色,定音鼓和鑔的漸強滾奏,瞬間在音畫結合上形成了點對點的極致融合,讓觀眾的心不禁隨之一顫。再如,在表達病痛和焦書記離世等悲痛情感時,作曲家沒有選擇扭曲的旋律表達病痛,也沒有選擇悲情的旋律表達分離,而是運用溫情的音樂表達形成音畫的反行處理,更有力地詮釋了焦裕祿甘於奉獻的一生。

除此之外,作曲家在音畫結合方面融入更加「隱形」的構思,通過對「樂器角色化」的運用,在除了交響樂隊的混合音色外,自然地引入了鋼琴、竹笛、嗩吶、簫四件獨奏樂器。其中,鋼琴「飾演」一位回憶父親的女兒的角色,並作為一個主線的音色貫穿始終。三件民族樂器則「飾演」焦裕祿——清亮的竹笛音色表現初到蘭考時滿懷雄心壯志的焦裕祿;鏗鏘的嗩吶音色表現信念堅定的焦裕祿;溫情的簫的音色表現平易近人的焦裕祿。這樣的巧妙構思,在影片中既形成了中西音樂的對比,又表達了「女兒」與「父親」跨越時空的對話。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作曲家,楊一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聚焦當代人的審美習慣,使主旋律題材趨於「年輕化」,獲得年輕觀眾的認可。在《我的父親焦裕祿》配樂的創作中,楊一博通過音樂語言表達當代人對時代楷模的崇敬之情,也是為主旋律題材歷史人物傳記片配樂的一次有意義的創作實踐。它的意義和價值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認可。

(作者系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作者:姜芷若

來源: 中國藝術報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2557861106@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创文章,作者:投稿用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cenpiano.com/6250.html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