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十大名曲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一)

據記載,商朝時期古琴就逐漸成為文人雅士的「心頭好」,到了春秋戰國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古琴的琴譜自然也是數不勝數,所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古琴的十大名曲,以及曲后故事。內容過長,分篇進行推送,大家不要忘記查收哦!

《流水》

作者:伯牙(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伯牙所作)(二手中古鋼琴推薦_新北.台北.桃園.北部)

曲譜簡介:古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朱權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高山》分為四段,《流水》為八段。」

曲后故事: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二手中古鋼琴調音維修理保養_新北.台北.桃園.北部)

古琴十大名曲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一)

瀟湘水雲

作者:郭沔(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浙派古琴的創始人)

曲譜簡介: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共十段。后經歷代琴家發展為十八段加一尾聲。現存琴譜多達五十種。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自13世紀中國明初問世以後,數百年來廣為流傳,許多琴譜專集都收載了此曲,並被歷代琴家公認為優秀的琴曲之一。近年,有採用古琴與大型民族樂隊的演變形式演奏此曲。

曲后故事:郭沔是一個終生未仕的知識分子,生活十分清貧,而他又是一個反對苟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人。當時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游航。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象,便激起他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無限感慨而創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傳說中,九嶷山是賢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成為賢明的化身。故他借九嶷山為「瀟湘雲水所蔽」的形象;寄託他對現實的黑暗與賢者不逢時的義憤和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

古琴十大名曲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一)

《梅花三弄》

作者:桓伊(東晉時期的大音樂家)

曲譜簡介:《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琴曲的樂譜最早見於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譜》。譜中解題稱晉代桓伊曾為王徽之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此說源於《晉書*列傳第五十一》,但未寫明是以梅花為題材,樂曲主題表現梅花。三弄實際是三個變奏有:高聲弄,低聲弄,游弄之說。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三次。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採用循環再現手法,后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象。

曲后故事:據《神奇秘譜》記載,東晉時的桓伊是笛子名家。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王徽之並不相識他。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古琴十大名曲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一)

《陽關三疊》

作者:王維(原詩作者)

曲譜簡介:《陽關三疊》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又名《陽關曲》、《渭城曲》,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著名的藝術歌曲。它不僅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更是中國古代傳統民族音樂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全首詩只有四句,每句的字數相同,唱起來有些單調,因此樂工們常將詩句疊唱(反覆唱幾遍),因此有了「陽關三疊」的名稱。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現今所見的古琴曲《陽關三疊》則是由一首琴歌改編而成。最早載有《陽關三疊》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釋字琴譜》,而流行的曲譜原載於明代《發明琴譜》(1530),后經改編載錄於清代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1876)。新中國成立后,王震亞將其改編為混聲合唱。

曲后故事:王維有位朋友名叫元二,奉使到安西(唐朝都護府名,治所在龜茲城,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去,他作了這首詩來送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意思是說:渭城清晨的小雨,灑濕了輕揚的塵土,旅店外面的柳樹,顏色更加青翠。請你再幹掉這一杯酒吧!向西出了陽關,你就再也遇不到親友了。唐朝人在送別朋友時,經常唱這支歌。

古琴十大名曲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一)

醉漁唱晚

作者:有唐代詩人皮日休陸龜蒙及「後世隱流」之說

曲譜簡介:《醉漁唱晚》為中國古琴曲,現存多種版本,流行的版本據說傳自張孔山。據明刊本《西麓堂琴統》(1549)所載《醉漁唱晚》解題:「 陸魯望皮襲美泛舟松江,見漁父醉歌遂寫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興緻恐不相上下也。」《杏庄太音補遺》稱此曲有張仲宗詞中「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曉;醉眼冷看朝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閑煩惱」之意。《五知齋琴譜》中認為《醉漁唱晚》為後世隱流所作,亦古調也。與漁歌音同而調異。

曲后故事:皮日休是晚唐詩人,曾寫過具有人民性的《正樂府十首》等。皮日休在蘇州陸龜蒙相識,兩人詩歌唱和,品茶醉酒,是一對親密的詩友、琴友、茶友、酒友。世人以「皮陸」相稱。

盛世晚唐,一個冷風吹過的秋夕,二人布衣長衫共飲一壺濁酒,臨川長醉。「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隨著隱隱的歌聲,模糊中一個朦朧的船影,順江而下。仔細一看,一位斗笠老翁船頭斜倚,醉唱漁歌。酒壺傾倒,其聲卻悠然大氣,慷慨蒼茫,笑看萬千塵世起浮。「張子同的《漁歌子》。」二人相視而笑,一人趔趄起身,難掩醉態,卻大步入艙內,抱琴而出。「老翁漁歌應景,魯望兄,我今日以琴聲相和,可好?」另一人大笑道:「襲美兄作上段,我便酬下段。」但聞指下清音,音古韻奇,時急時緩。其聲愈久,醉意漸濃。老翁聞琴音,淡淡一笑,依舊唱和。蒼茫白水,人影婆娑,歌聲斷續,形成一幕往昔絕景。而今千年已過,這一幕再也不復重來,卻留下一曲《醉漁唱晚》,使人聞而喜之。醉酒而狂、酣暢淋漓背後,卻是曲終人散的殘酷,韶華白首,不過轉瞬。

古琴十大名曲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一)

聲明:此文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您可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2557861106@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创文章,作者:投稿用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cenpiano.com/6855.html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