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餘年前的1936年,青島市曾進行過「青島十景」評選,當時評出的青島十景深受廣大市民和外地遊客的喜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推進,「青島十景」中的個別景觀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75年後的2001年,青島二次評選了「青島十景」,試圖用「新十景」取代「老十景」。然而,不論文化內涵還是景緻風光,相比較2001年版「青島十景」,人們還是更鐘情於1936年版的。
如今八十五年過去了,讓我們隨著歷史老照片再次回顧重溫一下,那些曾經的青島最美景觀。
青島棧橋是青島海濱風景區的景點之一,是國務院於1982年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棧橋位於青島灣中,與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連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棧橋初建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兩層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頂飛檐,題名「回瀾閣」。
棧橋作為老青島的象徵,是毫無疑問的青島地標,成為了青島的象徵和標誌。
琴嶼飄燈
小青島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其形狀如同一把古琴,故亦稱"琴島"。位於青島灣內,距岸720米,面積0.012平方公里。海拔17米,與棧橋一樣,同為青島的象徵。
小青島原名青島,德佔時期稱為「阿克那島」,日佔時期稱為「加藤島」,當地居民習稱「小青島」。因其形狀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島」之稱。上設燈塔,乍明乍暗,風霧中更覺閃灼盡致。
日本人二次侵佔青島時據為軍事基地,並修築長377米、寬8米的堤壩與陸地相連,成為陸連島。1988年闢為公園,園區內盛開百花,黑松遍布,島上建有琴女雕塑和造型別緻的花廊、水榭、涼亭等,使小青島更加嫵媚動人。
穹台窺象
青島觀象台位於黃海之濱、膠州灣畔,風景秀麗的避暑勝地–青島市區海拔79米的觀象山巔。
1931年,中國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圓頂天文台在此誕生,在青島市區諸多山頭公園之中,唯獨「穹台窺象」被列為青島十景之中。穹台,即指坐落在觀象山巔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島觀象台。
觀象台在觀象山巔,始建於1910年,被命名為「皇家青島觀象台」。1914年,日本佔領青島后,又改稱青島測侯所。1924年,我國正式接收改稱觀象台。與「上海觀象台」、「香港觀象台」並稱為「遠東三大觀象台」。
觀象山海拔79米,山勢和緩,頂部平坦,花木蔥蘢,環境幽美,也許很多青島人也不知道,其實珠峰的海拔也是由此測得,青島的城市坐標也設在山巔。
匯濱垂釣
魯迅公園是青島著名的臨海公園,院內景色迷人,是遊人觀潮、聽濤、賞景、垂釣的理想地。
魯迅公園建於1929年,是我國著名園藝家葛敬應先生借其抱岸環海的自然環境,依勢造型闢建而成。最初以當時的市長胡若愚的名字命名「若愚公園」,1931年沈鴻烈接任市長后,將若愚公園又進行了修建,建造了海產博物館館址,更名為「海濱公園」。後為與山海關路的海濱公園相區別,復更名為「萊陽路海濱公園」。直到青島解放,公園已具相當規模。1950年,經青島市人民代表會議決定,為了紀念魯迅先生將「海濱公園」改名為「魯迅公園」。
魯迅公園沿狹長基岩海岸東西伸展,東臨青島水族館和第一海水浴場,全長連綿2公里,佔地面積約4公頃,公園內紅礁、碧水、青松、幽徑、亭榭逶迤多姿,形成一幅瑰麗的海濱風景圖畫。
東園花海
青島的櫻花之美久負盛名,早在德佔青島時期,德國殖民者已在會前(匯泉)試植櫻花獲得成功。日佔青島后更是大量植櫻,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之後依然增植櫻花,所以青島的櫻花蔚為壯觀。每年的櫻花會,更是這座城市的一大盛會。
德佔青島后,1901年在太平山造林,1904年遷走會前村漁民,同時建植物試驗場,引種各種植物,從日本引種兩萬株櫻花,是國內唯一大面積栽培的純種東洋櫻花。后逐步形成公園,稱「森林公園」,以樹木蔥蘢、植物繁茂而得名。一戰時日本代德國統治青島,又進一步擴種櫻花,公園也更名為「會前公園」、「旭公園」。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主權后,改名為「第一公園」。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於1929年5月又更名為「中山公園」,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青島中山公園三面環山,東傍太平山,南向大海,是青島市內植被景觀最有特色的風景區,素有「東園花海」之美稱,同時也是青島最大的綜合性公園。群卉所萃,又不僅櫻花為大觀也。
會崎松月
匯泉一作「會前」,與太平角並峙海中,形如鹿角,崎上多松,最宜眺月。至於「會崎松月」這個名字,「會」作「會前」講,就是「匯泉」的別稱,「崎」是說明匯泉角的形態很像鹿角之類的角狀物,「松月」就直白很多——倚松眺月,傍海聽風,美不勝收。
位於匯泉角的「會崎松月」,其實是太平灣的景色,因為「會崎松月」並不是獨立的,它的魅力需要太平灣東端的一個借景來烘托,從而彰顯出太平灣靜謐的意境。
湛山清梵
湛山寺建於湛山之陽,寺僧朝夕課誦,暮鼓晨鐘,助人警醒。菩提院外,一座青磚灰塔矗立在寺東南,這是一座八角七級寶塔,塔名「藥師琉璃光如來寶塔」。登塔則可以盡覽青島東部的山海風光。
湛山寺雖是我國近代興建較晚的一座佛教寺廟,卻被譽為「中國最年輕之名剎」。
寶塔與寺呼應,背山面海,水光山影,壯觀秀麗,為老青島十景之一「湛山清梵」,從而使湛山寺有「北方叢林明珠」之譽。
燕島秋潮
燕兒島位於浮山灣東部海岸,因海蝕現象作用,岩礁峭壁,如刀削斧劈,浪激水湍,每逢秋季大潮,驚濤駭浪拍打岸堤,巨浪滔天,煞為壯觀。早期青島十景之一的「燕島秋潮」因此得名。
顧名思義,燕兒島就是一個形若飛燕的小半島,燕嘴之處,灣內灣外,礁石林立,每逢秋季大潮,驚濤駭浪拍打堤岸,非常壯觀。1937年出版的《青島概要》是這樣介紹「燕島秋潮」的:「燕兒島環浮山所之東,半島孤懸,作飛入海中之勢,秋高潮湧,尤為可觀。」
由於地理位置較偏的原因,「燕島秋潮」沒有棧橋、匯泉等景點的知名度高。由於北海船廠在浮山灣的建立,這一景觀受到影響,「燕島秋潮」被人們漸漸遺忘。
登瀛梨雪
登瀛居民藝梨為業,自沙子口以東,山多植梨,花開如雪,掩映增姿。
當年郁達夫夏季來青島,以末賞登瀛梨雪為憾。洪深早期劇作《賣梨人》亦取材於此。
登瀛村三面環山,每當仲春時節,滿山的梨花飄灑在一層層梯田式的山坡上,被譽為「嶗山第一村」,這裡就是舊時青島十景之一的「登瀛梨雪」。
登瀛原名登窯,1934年易名登瀛。明朝永樂初期,王、李兩大宗族從外省遷居此地,初到之時遍布炭窯,遂定名「登窯」;上世紀30年代時任青島市長的沈鴻烈,考證出登窯曾是徐福伐木造船的地方,故改「登窯」為「登瀛」,意思是徐福從這裡出發為秦始皇尋長生藥,登上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的瀛洲。
自古登瀛祖輩們就大面積種植梨樹,春天梨花盛開,十里似雪,又有「十里梨雪」美譽。秋則果實累累,行在其中,恍如洞府桃源,遊人如織。隨著經濟的發展、嶗山旅遊業的興起,大多數百年梨樹被砍伐,梨農多數轉行種植茶葉,「登瀛梨雪」的景觀也漸漸消失。
丹秋春賞
丹山附近廣辟果園,桃杏李棗葡萄林立,暮春花事,適如其名,東西二亭,遙遙相對。
丹山周圍多種果樹,陽春三月,桃紅李白,漫山遍野,燦爛如錦,構成「丹丘春賞」名景,1936年被評為青島十景之一。前人有詩讚曰:「櫻花落盡逐芳塵,此際丹山浩蕩春。萬頃嶾脂千嶺雪,艷陽烘醉白頭人。」
丹山周邊,以前環聚著大片的果園,各種果樹繁盛其間,尤以桃花最為嬌艷,同樣是暮春時節,遍山花開滿目粉嫩,此為「春賞」。丹山因盛產蘋果遠近聞名,1972年,西哈努克親王一行專程到丹山生產大隊參觀並品嘗新鮮的水果。
自1936年「青島老十景」誕生以來,數十年來她們一直被賦予著青島景色代表的角色,然而老十景中除了前海一線幾個經典景點之外,多數景緻已被時光掩埋失去了往昔的光輝,甚至很多年輕人都未曾所聞。為此,青島市相關部門在2001年,依據青島城市規模的擴展和城市文化的定位,重新篩選出青島新十景。後期請繼續關注《2001年的「青島新十景」,你還記得嗎?》
本組圖文編輯參考自青島新聞網、青島畫報、青島檔案信息網等,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添加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创文章,作者:投稿用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cenpiano.com/8308.html